内容提要
洛阳市坚持深入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对建设法治洛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洛阳市将不断扩展法治文化的“辐射圈”,增大依法治理“影响圈”,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形成既有实体又有影响的河洛法治文化带。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洛阳市坚持深入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对建设法治洛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将宪法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让宪法精神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市委、市政府带头深化宪法学习,“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扎实开展,宪法专题讲座、宪法宣誓、宪法晨读、宪法知识测试竞赛等活动和新媒体宣传报道相继展开,打通了宪法学习宣传“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全覆盖。
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编创法治文艺作品,引导群众说法治、写法治、画法治、演法治、唱法治,举办了孟津“梨花节”法治文化会演暨“践行二十大法润千万家”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洛邑古城汉服“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主题普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打造了养子沟景区、老城十字街等景区法治文化阵地,推出了融合洛阳旅游元素和法治元素的凳子、帆布袋等法治文创产品。
建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按照“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目标,累计打造了体现河洛文化和地域、行业特色的“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333个。充分挖掘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弘扬黄河法治文化精神,以“中华源·黄河魂·法治情”为主题,打造了新安县法治文化公园等5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洛阳段。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各地各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兼具部门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法治宣传百花齐放。市司法局在《洛阳晚报》开设《洛阳普法》专版;洛阳交通广播、洛阳市交警支队联合制作播出《交警面对面》交通法规法治专题节目;《洛阳令》《清风明月》《哑女告状》《铡赵王》等法治文艺作品送戏下乡近100场;《乡村警官》《扫黑决战》《防范电话诈骗》等17部法治电影下乡超6700场次;曲剧清唱《咱来说说民法典》、豫剧《七品芝麻官下乡来普法》、诗朗诵《习近平法治思想放光芒》等节目已经成为孟津区送法进农村的“王牌节目”,由调解员真实故事改编的小品《忙人刘三强》也被搬上舞台,引发热烈反响。
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以“指尖普法”为抓手,建成法治融媒体平台“洛阳普法”微信小程序,创作“孟小鲤”“小龙普法”等普法形象LOGO,打造“小龙普法”“小鲤说法”“竹林普法”等法治宣传品牌,推出洛龙、西工《律师说法》,新安《普法微剧场》,孟津《说法戏曲》等普法短视频,引导公众创作个性化普法产品进行抖音说法。《古今探法——走进二里头》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作为多个王朝的定都之地,河洛地区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法治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轨道上守护“活态文化遗产、民族流动血脉”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所言:“河洛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不仅成为中原文化的基干,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其特殊的位置及作用。”洛阳市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展法治文化的“辐射圈”,增大依法治理“影响圈”,让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形成既有实体又有影响的河洛法治文化带,发挥河洛法治文化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基层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法治文化成为承载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亮丽底色。
来源:洛阳司法行政在线